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破五唯”后 学术评价如何走好量质“平衡木”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5-05 11:2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和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建设等共同构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目前来看,学术评价体系建设成为我国学术发展的瓶颈之

“学术评价体系建设和学术体系、学科体系、话语体系、教材体系建设等共同构成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机组成部分。就目前来看,学术评价体系建设成为我国学术发展的瓶颈之一。”近日,在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发布论坛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王玉梅研究员指出,怎么有效突破,形成新时代中国学术繁荣进步所需要的和与之相匹配的学术评价体系,可以说是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

在这场由中国人民大学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和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承办的论坛上,来自不同机构的学者,阐述了他们对于“破五唯”后学术评价的思考。

学术评价必须要多元、分类

“科学、合理、及时地识别创新、推广创新是学术评价的根本使命。学术评价体系应该对推动学术创新有坚定的使命感、有效的针对性、良好的引导力和一定的包容度。”中国人民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成果评价研究中心主任助理杨红艳编审指出,学术评价推动学术创新,是管理部门和学术界的共同需求。

杨红艳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选文、评文时,把推动学术创新作为学术评价的根本使命。评价对象“不问出身”,只看论文创新程度和质量;在评价主体的选择上,则坚持同行对论文内容价值的分类直接判断。

对其他机构来说,要如何做好学术评价?

武汉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院长方卿教授直言,“破五唯”之后,高校哲学社会科学成果评价面临新标准缺失的问题。“有时候,‘自家和尚念不了自家的经',我们也希望第三方机构能够有所作为。”方卿说。

《南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主编韩召颖教授指出,“破五唯”后立什么,是困扰大家的共同问题。不过,如果想再找出一个唯一的、公认的标准,这条路是走不通的。他指出,必须采用多元化、多层次的评价方法。

文科学术评价带有鲜明的目的性和价值性,而且人文学科成果多以著作呈现,代表作评价成为新时代文科评价的基本原则之一。

大连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部姜春林教授做过关于代表作评价的研究。他感慨,学术评价是一项高度复杂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不同的评价场景下,评价指标体系也会有所差异。评价方法要为评价目的服务,效果也受到诸多因素影响。他期待,我国能建设专业的书评数据库,构建学术评价研究共同体,并更多利用技术的力量,比如基于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大规模著作全文本挖掘技术应用。

建议推广新文献计量指标

浙江工商大学学术评价与科技统计研究院院长俞立平教授则认为,代表作评价也存在适用范围的问题。

比如,它缺乏规模评价的视角,无法进行跨学科比较;同一学科不同研究类型的学者代表作难以比较,学科异质性影响代表作评价效果等。而在同行评议的层面,评审专家也有学识局限。

俞立平大胆指出,不宜随意扩大代表作评价的适用范围,尤其在宏观评价如学科评价中不建议采用代表作评价。分类评价进一步细化是代表作评价应用的前提条件,要建立量化考核与代表作制度兼顾的评审制度,提高代表作同行评审的规范性和质量,给高校一定自主权,并建议推广一些新的文献计量指标。

王玉梅建议,可以改进和完善现有的各种客观评价方式。比如把各种学术期刊办得更好,形成更加公平公正的审稿、用稿程序和高质量稿件的遴选机制,加大对包括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在内的各类二次文献传播平台客观评价数据的利用等。

“学术评价并不是对科研成果考核等级的一个简单评定,它是学术研究共同体的一种总体性精神文化氛围和共同协作的工作机制。”王玉梅强调。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网址: http://www.zgshkxpj.cn/zonghexinwen/2022/0505/893.html



上一篇:北京晚报评论:别让财商课变成敛财课
下一篇:山东财经大学4位学者入选校友会2022“中国高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投稿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版面费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论文发表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