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每日社科」什么是“学问”?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7-28 06:49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学问”一词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就是“学”与“问”必须相辅相成,“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相辅而行的意思就是说,要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求知治学之道,在于学而不止,

“学问”一词还包含了另一层含义,就是“学”与“问”必须相辅相成,“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相辅而行的意思就是说,要在学中问,在问中学。求知治学之道,在于学而不止,在于问而不停,在于认真读书,在于教学相长,在于实事求是,在于勤于思考,在于不耻下问。只有把握好、实践好这一根本道理,我们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才能真正获得学问,才能使自己的学问日益精进,获取广博的知识。

学与问需相辅而行

(来源:《学习时报》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王利明)

“学问”一词包含了两种治学的方式方法。正如清代陈宏谋所说,“古人学问并称,明均重也,不能问者学必不进”。刘开在《问说》中也说,“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这些话都说明了“学”与“问”是治学的两大途径。若要求学问,则不仅要“学”还要“问”,不仅要善于学习,还要善于反思,善于发问,如此才能做好学问,才能有真学问,才能有大学问。

真正的学者不光是学富五车,更应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有独立的见解。这样的观念不仅表现在读书上,更表现在写作上,比如我们在写一篇论文时,必须追问自己,这篇论文要解决什么问题、解决方法是什么、我们应当从哪些方面思考,如何论证这些方法的合理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形成独立见解,论文才有生命力。

“学问”这个词不仅是对我们知识、学识的概括,同时还包含了求知的方法、思考的能力等意思,具有丰富的内涵。朱光潜先生在《谈学问》中说,“中国语中‘学'与‘问'连在一起说,意义至为深妙,比西文中相当的译词如learning,study,science诸字都好得多。”通过对“学问”一词及“学”“问”二字的意义探究,我领悟到了治学的基本方法和获取学问的真正途径。

问自己后,才能请教他人,知而好问,然后能才。如果不带着问题去学,即便博览群书,遍访名师,深入实践,我们所看到的知识也可能只是一闪而过,没有在大脑中形成印记,不能转化为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最终变成人云亦云,难以获得真学问。对某事、某物存有疑问,表明我们已然思考,便会想方设法解决它,几经摸索得到一个答案,将不知道的变为知道的,达到“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就会有成就感,也会激励我们再学、再思、再提高。

学即继以问也

不耻下问是一种美德,相反,有任何问题都不屑于问他人的人,大多是刚愎自用、自负之人。其实,每个人都会因为不同的知识积累、价值取向、人生阅历,而对事物形成不同的看法,都有值得我们学习之处。我们一定要抱有“求得一字便为师”的态度向他人学习。向他人学习的方法多种多样,既可以是与他人讨论同一话题,也可以是提出问题请教他人,还可以是请他人评论自己的观点,等等。正是通过向他人学习,我们才能发现自己的知识缺陷,我们自己的知识才会不断增长,逐步完善,渐至成熟。

何为“问”?问何事?问何人?“问”就是反思,就是提问,就是请教。我认为在学习中,首先要问自己。这就是说,我们要带着问题去读书、去请教、去实践,首先要自己思考问题,反思所接受的信息或所接受的知识,究竟是什么意思?应怎么理解?与书本、与老师、与实践有无不同,有什么不同,为何会这样……学必思,思必问。独立思考,审慎追问。只有带着问题去学,在思考中领悟知识,才能真正将知识深化于心,才能真正进入知识的殿堂。格物致知,悟道觉理。

“学问”由“学”和“问”两个字并列组成,这两个字包含着非常丰富的治学之道和方法,在理解时应从“学”和“问”分别讲起。

非学无以广才

“问”的含义当然包括向他人请教。“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只有善于问道于他人,才能博采众长,有效地提高自己。向他人学习,最重要的就是不耻下问。在这方面,古代先贤的佳话很多。孔子曾经向7岁的项橐请教,为我们树立了向他人学习的典范。刘开在《问说》中总结说,“古之人虚中乐善,不择事而问焉,不择人而问焉,取其有益于身而已”。也就是说,古代的人虚心采纳善言善事,不挑选事情地问,不挑选人地问,只要能求取那有益于自己的修养和学业就足矣。向他人学习,不要限定范围,即便是自己的学生、下级、晚辈,只要他们相较自己有某一方面的长处,就应当不耻下问,虚心学习。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网址: http://www.zgshkxpj.cn/zonghexinwen/2022/0728/906.html



上一篇:文学评论 | 从“整本书阅读”中感受时代之美
下一篇:2022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投稿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版面费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论文发表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