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寻找历史书写中的历史感 第三届社科文献鸣沙史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2-09-18 01:22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第二场活动在线上举办,以“知我罪我:历史人物及其生活空间”为题,邀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邱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金光耀、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姜鸣以及中国社会科

  第二场活动在线上举办,以“知我罪我:历史人物及其生活空间”为题,邀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邱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金光耀、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姜鸣以及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忠文,围绕在历史研究中如何发现人和研究人、人物研究与人物传记写作的关系、有关人物史料解读的限度等问题展开讨论。?

  本届嘉年华的第一场活动在苏州第二图书馆学术报告厅举办。该场活动以“在水一方:行走中的历史学”为题,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刘永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谢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茂明,从赵世瑜《猛将还乡》一书切入,就田野考察与历史感获得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

  中国青年网北京9月15日电(记者 杨月)历史学专著何以是“历史学的”而非其他学科的?历史学专著有何特性?历史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要怎么感受和评价这种特性?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主办的第三届鸣沙史学嘉年华以“云霞明灭或可睹:寻找历史书写中的历史感”为主题,通过三场沙龙活动,邀请赵世瑜、邱捷、马忠文、陆胤等十余名历史学者,从区域社会中的人群活动、人物与政局的进退纠葛以及知识界改良和社会革新的关系等方面展开,与读者共同探讨历史书写与历史感的相关问题。 ?

  邱捷提到,研究历史中的人,首先要了解人的生活空间,只有了解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了解在这个生活空间中人的行为逻辑,才能够读懂个人的行为,才能够尽量避免误读。金光耀结合自身对顾维钧的研究提出,研究个人的生活空间,要格外关注人出生和成长的空间,了解成长中被外部氛围所激发的情感,同时历史的进程还会对人物的记忆产生影响。姜鸣提到,历史是一面被打碎的镜子,历史研究就是在不断地拼这面镜子。不能仅仅研究几个“头部人物”,好像“历史由他们决定”。要找到更多的史料,找到更多的参与历史事件的人。虽然可能讲不清所有的细节,但是至少能够提供可能性。历史研究者要理解历史上的人,要对社会和生活有所感悟。马忠文提到,对历史人物的研究要有一种场景感,才能理解他的思维和行动。而且要能够通过不同时期生成的材料,来感受此时创造材料的人的变化。?

  鸣沙史学嘉年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组织策划,每年一届,邀请历史学者围绕某一主题,讲述其学术生涯的感受、经验和收获,并将历史思考生动地表达出来,希望通过搭建平台,鼓励开放与争鸣。第一届、第二届嘉年华分别以“历史学家的取景框——数字·概念·生活”和“历史非虚构写作”为题,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第三届鸣沙嘉年华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近万名读者、观众形成交流互动,拉近了历史学者与广大历史学爱好者之间的距离。?

  赵世瑜提到历史感时认为,历史感首先是时间感,每个人都要经历时间的流逝,个人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感悟、形成人生的积淀,并在时间流逝的长河中感悟人生与社会,这就是个人的历史感。个人的人生感悟和积淀的获得,除了多读书,就是多行走,靠行走验证和补充书本知识,靠知识对行走中的感受形成反应。刘志伟提到空间感也是历史感的重要补充。历史学所追求的空间不只是物理的空间,同时也是社会的、文化的空间。刘永华提到人通过行走可以获得与单纯阅读文献不同的历史感,一方面是可以看到原本看不到的文献,另一方面是可以看到文献中的关联,通过在田野中感受生活,了解和我们不一样的人从而形成一种比较深切的认识。徐茂明提到,提倡行走的历史学的过程,也是开创和提倡一种眼光向下的视角,可不断发现鲜被文献记载的人的故事。谢湜提出,在行走中寻找历史,能够让觉得历史不是一个遥不可知的过去而是可以亲近的现在,能够建立起个人生活和社会过往之间的联系个人也可以在对自己生活的记录中不断完成历史的书写、记录个人的历史。?

  第三场活动也在线上举办,以“人文化成知识、教育与社会重塑”为题,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王东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仲民、北京大学中文系季剑青和陆胤、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崔文东,围绕文化、知识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展开讨论。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网址: http://www.zgshkxpj.cn/zonghexinwen/2022/0918/910.html



上一篇:第三届社科文献“鸣沙史学嘉年华”收官
下一篇:《中国城市康养产业发展评价报告》在山西晋城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投稿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编辑部|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版面费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论文发表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21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杂志社 版权所有 Power by DedeCms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