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版面费[04/09]
-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投[04/09]
-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数[04/09]
- · 《中国社会科学评价》期[04/09]
第三届社科文献“鸣沙史学嘉年华”收官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第三场活动以“人文化成:知识、教育与社会重塑”为题,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王东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仲民、北京大学中文系季剑青和陆胤、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崔文东
第三场活动以“人文化成:知识、教育与社会重塑”为题,邀请清华大学历史系王东杰、复旦大学历史学系张仲民、北京大学中文系季剑青和陆胤、香港城市大学中文及历史学系崔文东,围绕文化、知识与社会变革的关系展开讨论。张仲民认为精英、概念或者观念都很重要,但是需要从大众接受层面去思考,才能够感受到文化对近代、当代中国的重塑力量,其中就需要发掘知识所处的历史场景。
编辑/高艳
第二场活动在线上举办,以“知我罪我:历史人物及其生活空间”为题,邀请中山大学历史学系邱捷、复旦大学历史学系金光耀、复旦大学中外现代化进程研究中心姜鸣以及中国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马忠文,围绕在历史研究中如何发现人和研究人、人物研究与人物传记写作的关系、有关人物史料解读的限度等问题展开讨论。邱捷提到,研究历史中的人首先要了解人的生活空间,只有了解了一个人的生活空间、了解在这个生活空间中人的行为逻辑,才能够读懂个人的行为,才能够尽量避免误读。
赵世瑜在活动现场
“鸣沙史学嘉年华”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组织策划,每年一届,邀请历史学者围绕某一主题,讲述其学术生涯的感受、经验和收获,并将历史生动地表达出来,希望通过搭建平台鼓励开放与争鸣。前两届嘉年华分别以“历史学家的取景框——数字·概念·生活”和“历史非虚构写作”为题,引发了各界的广泛关注。本届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与近万名读者、观众形成交流互动,拉近了历史学者与广大历史学爱好者之间的距离。
历史学专著何以是“历史学的”而非其他学科的?历史学专著有何特性?历史学作品的作者和读者要怎么感受和评价这种特性?近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历史学分社主办的第三届鸣沙史学嘉年华以“云霞明灭或可睹:寻找历史书写中的历史感”为主题举办三场沙龙活动,邀请多位历史学者从区域社会中的人群活动、人物与政局的进退纠葛以及知识界改良和社会革新的关系等三个方面展开,与读者共同探讨历史书写与历史感的相关问题。
本届嘉年华的第一场活动在苏州第二图书馆举办,以“在水一方:行走中的历史学”为题,邀请了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赵世瑜、刘永华,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刘志伟、谢湜,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徐茂明,从赵世瑜《猛将还乡》一书切入,就田野考察与历史感获得的关系问题展开讨论。赵世瑜提出,历史感首先是时间感,每个人都要经历时间的流逝,个人在时间的流逝中获得感悟、形成人生的积淀,并在时间流逝的长河中感悟人生与社会,这就是个人的历史感。个人的人生感悟和积淀的获得,除了多读书,就是多行走,靠行走验证和补充书本知识,靠知识对行走中的感受形成反应。
文/北京青年报记者 雷嘉
文章来源:《中国社会科学评价》 网址: http://www.zgshkxpj.cn/zonghexinwen/2022/0914/909.html
上一篇:「每日社科」什么是哲学
下一篇:寻找历史书写中的历史感 第三届社科文献鸣沙史